新途径聚焦规则衔接,新场景激活领域创新,新载体打造空间支点,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再加码。
■段树军
日前发布的《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,“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”是深圳在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任务之一。
融合,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词。梳理大湾区近几年一体化发展的实践,此次《意见》提出拓展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可以理解为:新途径,破解制度壁垒,构建高效协同机制;新场景,拓展合作领域,赋能产业与民生;新载体,打造多层次平台,强化辐射效能。《意见》的出台,给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再加码。
横琴的“澳门新街坊”是粤澳两地携手合作的首个综合民生项目,琴澳两地政府以“澳门新街坊”为载体,通过规则机制集成衔接,探索在教育医疗、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全方位趋同澳门,建设澳门居民的新家园。目前,琴澳两地政府正在全力推进澳门在合作区设置政务服务终端、政务服务中心。
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一河之隔,直接跨境接壤,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。在河套,科研项目从选题阶段起即实施选题征集制、团队揭榜制,组织阶段实施政企联动制,管理阶段实施项目经理制,评审阶段实施同行评议制,全流程建立衔接香港接轨国际的科研管理体制。通过积极营造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科研制度环境,推动内地与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“软联通”。
去年7月起,非中国籍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办港澳居民往返内地通行证,5年内可以多次往返内地,每次可以停留90天,“说走就走、随时北上”成为现实。港澳居民往返内地通行证签发群体的扩大,推动了内地与港澳间人员广泛交流交往,便利商贸投资、文化旅游、教育科研等活动顺利进行。
此外,粤港澳在跨境交通、就业、教育等民生领域,“软联通”在持续深化,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。目前,大湾区跨境交通卡实现了粤港、粤澳的公共交通支付互联互通,便利港澳居民北上公共出行。在人才引进和职业资格互认方面,前海创新拓宽港澳专业人士参与区域治理渠道,率先公开选聘高端特聘人才担任法定机构职务,创新港澳专业人士备案执业机制,打造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。
横琴、前海、南沙、河套等重大平台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改革的“急先锋”,是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载体。
当前,河套深圳园区已汇聚16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和1.5万名科研人才。其中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、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,已经引入了40多个香港科创机构、企业和团队。
在前海,从便利香港居民开立内地银行账户到便利香港企业跨境投融资……一项项改革扎实落地。目前,前海注册的港资企业达到9055家,注册资本金达到9469.47亿元。
如今,前海、横琴和南沙三大平台已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,发布了301个制度创新案例。在南沙,港澳企业已落户近3000家,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。粤港科技正在南沙联合创新,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正式办学,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呼之欲出,“港澳成果+南沙转化+湾区应用”协同创新链正在形成。
可以预见正规实盘配资平台,新途径聚焦规则衔接,新场景激活领域创新,新载体打造空间支点,随着机制创新、领域拓展和平台升级,粤港澳三地将从单向互补走向深度融合。
兴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